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

討論文章:「日治前期漢文傳媒與現代性研究--台灣文社與《台灣文藝叢誌》」

大綱請點這裡

5 則留言:

  1. 台文所碩一張偉倫2009年5月26日 凌晨12:28

    在現代性的思潮中,如何迎接與自省
    利用當時傳播的媒介-刊物來抒發對時代觀感

    回覆刪除
  2. 在職碩二 吳昭慶2009年6月10日 晚上8:00

    林獻堂以「對台灣努力」為目標,透過「台灣文社」的傳媒功能來形成全台仕紳串聯網路,企圖以「全台仕紳/文人網路」參與社會運動達成爭取台灣人民權利的目的。

    回覆刪除
  3. 在職碩一 黃震南2009年6月16日 清晨7:14

    相對於詩社常被新文學運動者詆毀為親日、封建,「文社」代表的是較有啟蒙意義的,而相關的刊物便是研究文社以及當代思潮的最佳工具。除了文中提及的《臺灣民報》、《臺灣文藝叢誌》等,還有崇文社的《崇文社文集》也相當重要。有趣的是崇文社雖為日治以來臺灣第一個文社,主持人黃臥松卻和林呈祿的留學生背景大不相同。崇文社原為彰化地區崇祀文昌帝君的神明會,日治後,為宏揚文風、挽救頹俗,由本為塾師的黃臥松募集社員,重振該會,成為日治以來第一個文社,與 1919 年創立於台中的「台灣文社」並稱兩大文社。崇文社自 1918年至 1926 年,每月一題徵古文稿,徵稿百期後,聘新港林維朝、嘉義陳景初兩位大儒評選作品,結集每月一題徵古文稿,徵稿百期後 聘新港林維朝、嘉義陳景初兩位大儒評選作品,成《崇文社文集》八冊,1927 年由嘉義蘭記書局出版。該社活動至 1941 年。
    《崇文社文集》內容關注社會風俗、政治、經濟、社會福利、維繫漢學之議、教育問題、婦女問題;以及其他文化、家庭、宗教問題,盡皆囊括。然而以崇文社這樣「鄉野」的背景,呈現出的觀點是否會與《臺灣文藝叢誌》不同,則是將來值得研究的議題。

    回覆刪除
  4. 在職碩二 林淑琴2009年6月28日 凌晨12:50

    經常在交流道附近'市區的大路口,火車站附近,看到大時鐘,之前一直覺得很納悶,現代人都有戴表或帶手機(手機有顯示時間),或其他工具,為什麼還需要公共的大計時器?
    讀過文章後才意會到,原來這也是{現代性}的守時觀念.將虛化的時間,轉換成精確的,可掌控的,原來也是有其必經的轉換過程.
    物質的轉換,心態的轉變,都是有趣且值得探究的.

    回覆刪除
  5. 職碩二 Lîm Sùian

    1.「現代性」所渴望的是和落後的過去一刀兩斷,所強調的是要有「創意」更要「進步」。
    2.「台灣文社」與《臺灣文藝叢誌》,借用當時的傳媒,鼓吹文運,研究文章詩詞,互通學者聲氣,甚具「創意」。但在堅持孔教倫理道德觀,以維繫社會的同時,有無運用舊文字引進新思潮,揚棄落後的過去,迎接「進步」的未來,也是值得分疏的子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