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討論文章:敘事、再現、啟蒙──林獻堂1927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

文章請點這裡

敘事、再現、啟蒙──
林獻堂1927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淑慧

摘要
林獻堂為台灣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知識菁英,於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日記不僅因牽涉眾多事件而具有歷史厚度,且蘊含個人的思想關照。他又是日本殖民時期首位遠至歐美多國旅遊的台灣知識份子,遊記所錄旅途時間之長、空間移動之廣,當時難有台灣人能超越他,更增添他的旅遊書寫所蘊藏的學術研究價值。本文以林獻堂1927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為文本,參考旅行、敘事等理論概念,分別就「從日記到遊記的自我敘事」、「世界歷史記憶的再現」、「日記與遊記的文化啟蒙論述」等三個主題面向加以探討,以期能呈現這位台灣知識份子的日記與旅遊書寫在文學與文化史上的特殊意義。


關鍵詞
林獻堂、日記、旅遊書寫、敘事、啟蒙、日治時期

30 則留言:

  1. 老師的論文內容涵蓋了啟蒙、旅遊、異國記憶、自我認同等面向,在一個篇幅不長的文章中,卻能呈現如此豐富的面向,讓我學習到如何去解讀文本,論析文本的方法不僅是要熟悉其內容,除此之外,要了解其時代背景並從文章提及的事件、議題去作輻射,甚至是作者自我的想像。而論文書寫的方式又是令一個值得學習的地方,除了清楚的問題意識之外,章節間的連接度,也是應該要注意的地方。本篇論文更彰顯出《環球遊記》在當時獨特的文化意義。

    回覆刪除
  2. 台文所 碩二 彭雅芬2009年5月7日 晚上9:31

    探討林獻堂《環球遊記》及其日記《灌園先生日記》,在私領域與公領域《臺灣民報》中比較出文體敘述手法上的差異,老師可以說信手拈來,很令人佩服。日治時期台灣透過固定航運旅行各地,環球旅行不僅當時乃至於現代,能有這樣財力物力負擔的起、長時間旅行的人留下如林獻堂此篇文章,對於後人也是一種體驗當時知識份子思想/啟蒙/文化的再現。

    回覆刪除
  3. 在職碩一 洪玉虹2009年5月10日 上午8:41

    從本篇林獻堂《環球遊記》和目前所校對的課堂作業-洪棄生的《八州遊記》來看,當時的臺灣知識份子除了能力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外,也透過旅行來比較和記錄當時臺灣、中國和歐美旅遊的風土人文及省思,也為後人的研究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回覆刪除
  4. 再職碩二 梅君2009年5月10日 晚上10:04

    關於日記的研究,因為其敘事是經過重組、再構的,因此不必然代表作者內心一定的想法,不過卻是可信的史料依據,此文的研究,讓我們對於相關文獻的探究,有很好的學習方向。

    回覆刪除
  5. 在職碩二林芷伊2009年5月11日 凌晨2:46

    老師以林獻堂先生的日記與遊記分析他的為學精神與文人對自我內心的關照與群體大眾的關懷,與中西文化的比較,且透過表格分析,讓讀者快速掌握重要資料且清晰易懂。

    回覆刪除
  6. 在職碩二宜玲2009年5月11日 清晨7:59

    試以老師今日提及的論文架構來寫「敘事、再現、啟蒙──
    林獻堂1927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
    一.問題意識:1.從日記到遊記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本,作者
    如何自我敘事?
    2.作者透過遊記,如何使歷史記憶再現?帶來
    的新想像為何?
    3.作者接觸異國文化後,如何藉由遊記建立啟
    蒙論述?
    二.內容架構:(一)前言
    (二)從日記到遊記的自我敘事
    (三)世界歷史記憶的再現
    (四)日記與遊記的文化啟蒙論述
    (五)結語
    三.文獻探討:1.日記的研究
    2.環球遊記的研究
    3.旅行、敘事等理論概念

    回覆刪除
  7. 上篇更正,是在職碩一宜玲2009年5月11日 上午8:04

    不小心寫錯拉...在此更正..^^"""

    回覆刪除
  8. 在職碩二明美2009年5月11日 上午9:24

    點選好多次才連結成功,本來以為網站被入侵,因為有時會出現簡體字的"百度"網頁

    回覆刪除
  9. 林獻堂1927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發展出深具個人風格的文化啟蒙論述。
    由馬可波羅於1298年到1299年在義大利熱那亞獄中口述, 魯思蒂謙(Rustichello da Pisa)記錄完成的《馬可波羅遊記書》又稱《東方見聞録》,也被稱作《世界的記述》("La Description du Monde")。《馬可波羅遊記書》中記述的國家,城市的地名達100多個,且包括山川地形,物產,氣候,商賈貿易,居民,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該書在中古時代的地理學史,亞洲歷史,中西交通史和中義關係史諸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林獻堂1927年~1928年的《環球遊記》雖然也是一部遊記,但是「此非一般文人描寫山水的篇章可比,而是林獻堂靜觀歐美諸國政經情況,參照當時臺灣的現況所發抒的感想,故能吸引讀者。」1
    而林獻堂的《環球遊記》是日治時期首位遠至歐美多國旅遊的臺灣知識份子,遊記所記錄旅途時間之長、空間移動之廣,當時難有臺灣人能超越他,這可堪稱是台灣人的第一本《西遊紀》。處於日本殖民時期的林獻堂,長期關注臺灣的社會文化現象,此次環遊世界的旅程促使他開拓書寫的面向,發展出深具個人風格的文化啟蒙論述。2
    註1: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第四十九卷第二期 1998年06月) 頁1
    註2:林淑慧,〈世界文化的觀摩之旅:林獻堂1927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禮俗,記憶與啟蒙─ 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學生書局2009年02月)頁299~300

    回覆刪除
  10. 職碩二 Lîm Sùian
    【原文】
    「紀念門或紀念碑上以雄獅作為英勇的象徵,卻刻意排除了從殖民地調至戰場而犧牲的士兵。
    戰爭紀念門上英國權威地刻上『為國捐軀者』名單,正顯現英國殖民者選擇性的歷史記憶,與傲慢統治者的遺忘。」(P.281)
    【感想】
    1.記憶與遺忘往往很弔詭。
    2.統治者所希望的「記憶」,往往是被統治者最想「遺忘」的;相對的,被統治者最難以忘懷的「記憶」,往往是統治者最希望的「遺忘」。
    3.這記憶與遺忘,
    就同一個國家來說,落差越少,應當越民主吧?
    就不同國來說,越沒有落差,應當越和平吧?
    當然最好不要有製造紀念門或紀念碑的條件,
    那麼那時的人生,應當是比較幸福的吧!
    那麼這樣的歷史、這樣的敘事,也許比較真、善、美啊!

    回覆刪除
  11. 在職碩二 雪珠淺見2009年5月12日 晚上7:30

    在職碩二 雪珠
    林獻堂的《環球遊記》是與他的三位兒子同行,走遍了歐美各地,除了參觀各處的不同景緻、文物、風俗民情之外,他還到處去聽演講,這對他日後在台灣創立台灣文化協會影響很大。
    林獻堂的環球遊記和李春生的東遊六十四日有很大的差異,李春生受日人邀約,有一種無形的責任與義務做宣傳;而林獻堂的環球遊記是發自自主的、愉悅的,將旅遊所見所聞紀錄下來,讓當時的一般民眾了解國外的情形。

    回覆刪除
  12. 臺文所夜職碩一吳淑鈴2009年5月13日 清晨7:54

    淑慧老師用心整理出來的"表4-3 林獻堂日記與遊記寫作手法比較":從1.篇幅詳略2.內容題材3.時間順序4.空間移動5.敍事功能,這五個角度去分析林獻堂如何寫日記與遊記,我不只從中瞭解與學到林獻堂如何將個人的日記轉化成遊記,更得到指導學生如何寫好作文的絕佳參考資料。

    平日指導學生寫作文時,常遇到遊記類型的題目,但大多學生只會按照旅遊當天的參觀順序或是他一整天的行程,來寫來有如流水帳般不夠生動的描述內容,但如今,相信透過這個表格與搭配林獻堂的文章,來當作作文教材來指導學生寫作,會讓學生的寫作能力更提升。

    回覆刪除
  13. 在職碩二 明典2009年5月14日 凌晨1:23

    老師的觀察是細膩、深入的,透過此篇文章的導引,讓我很清楚的了解林獻堂1927年日記及《環球遊記》在文學史及文化史上的真正特殊意涵,更重要是學習如何去探討一篇文章的主題面向。

    回覆刪除
  14. 布落格測試--明美

    回覆刪除
  15. 在職碩二 淑霞2009年5月14日 凌晨1:45

    人稱「阿罩霧三少爺」,著「環球遊記」一書的林獻堂,能把遊記寫得那麼有深度有廣度,著實不簡單。除了寫地點、建築人物或風俗民情之外,還透過文字敘述將典故、歷史情結融入其中,而不是一般人的流水帳,遊記蘊含著生命、歷史厚度和豐盈的文化意義。在旅程中還關心時事、氣候、天然災害.....他說環遊世界是自我沉澱、開展思考廣度的自覺活動。想想我們不也是偶而出國、郊外踏青。是否也學學林獻堂信手捻來寫寫小小小遊記,抒發一下感慨。

    回覆刪除
  16. 在職碩二--明美管見2009年5月14日 清晨6:05

    林獻堂先生為日治時期的知識菁英,於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由其日記中證實他與張麗俊先生是當時文人中,少數真正看過也接觸過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的文人,但是兩人對於歌仔戲都不曾有負面評價,僅有在《灌園先生日記》1929年10/05的日記中,言堂兄林繼堂的長子林魁梧﹐得財產兩萬元之後﹐竟「每日鑼鼓不斷﹐教演歌仔戲」(霧峰譯樂社)並批評其「這種人真是毫無心肝。」(不好意思,忍不住替歌仔戲說幾句話。)而從《環球遊記》中看出早在旅遊出發的十八年前即立下志願,後來出國旅遊一年八個月,其動機與目的最終在於認識與回到自我,他的文化素養在於他宏觀的視野與涵養,由其精立文化協會的分裂,事後不加入左派為主的文化協會與右派的「台灣民眾黨」,及後來更能拒絕日本政府的攏絡,個人認為他是少數能夠跳脫政治意識形態去看待周遭事物的謙謙君子。最後借淑慧老師書中第297頁的一句話:「知識與信仰影響人觀看事務的方式。」總評林獻堂先生是一位有正向知識與正向信仰的文人,才能發展岀具有個人風格的文化啟蒙論述,作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回覆刪除
  17. 逐家攏真認真留言

    阿罩霧三少爺
    朋友不三時咧講的鄉先輩
    心嚮往之
    若有錢有閒
    毋知家己會行萬里路 讀幾本冊
    抑是立馬倚鈄橋 滿樓紅袖招
    哎 足無作正經
    十七 卜踩街
    毋知會拄著同窗袂

    人長久 共喝聲

    回覆刪除
  18. 扗職夜碩一:鍾文鳳2009年5月15日 上午9:02

    人稱「台灣議會之父」的林獻堂也是環球遊記的作者, 這一本充滿知性和感性的結合,記載他攜子遊歷歐美的所見所聞,參觀當地的文物、建築和民俗風情。讓我們深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在中西文化的不同,想必在他的內心產生某種激盪,促使他積極想改善台灣。 林家的家族龐大, 財大勢大, 也造就不少人才,我最喜歡的文人林朝崧,其所寫的詩句:「無心用世惟耽酒,有口逢人只說詩。醉不願醒歌當哭,此生當賣幾多癡!」鍾文鳳留言

    回覆刪除
  19. 職碩二 Lîm Sùian
    抽空將《環球遊記》1927的旅程整理如下:
    《環球遊記》1927的旅程(一)
    序號 日 期 星期 地 點
    新曆 舊曆
    1 0512 0412 四 車發霧峰
    2 0515 0415 日 發台北
    3 0516 0416 一 舟抵廈門
    4 0517 0417 二 舟抵汕頭
    5 0518 0418 三 舟抵香港
    6 0520 0420 五 登太平山
    7 0521 0421 一 發香港
    8 0526 0426 四 舟抵新嘉坡
    到柔佛國(Johore)
    9 0527 0427 五 舟發新嘉坡
    10 0528 0428 六 抵彼南(檳榔嶼)
    11 0602 0503 四 舟抵古倫母(Colombo)
    【今斯里蘭卡(Sri Lanka)】
    12 0608 0509 三 經索歌德拉島
    13 0610 0511 五 10時半,舟抵亞丁
    6時半,舟發亞丁
    14 0614 0515 二 10時半,經過西奈山
    5時,抵蘇夷士
    12時,抵該羅(Cairo)
    15 0615 0516 三 6時半,早餐畢先觀金字塔
    次謨罕默德阿里之寺及其墓
    次觀博物院
    午後3時,抵坡西土
    16 0617 0518 五 7時,舟經克里特島
    17 0618 0519 六 午後4時,舟抵義大利半島南端之レジラ
    18 0619 0520 日 5時,舟停奈波里(Napoli)
    晚,過科西嘉島(法文Corse)、撒地尼亞島(Sardaigne)之海峽
    19 0620 0521 一 7時,抵馬爾賽
    20 0621 0522 二 觀馬爾賽守護聖母寺
    7時5分,乘最大急行火車發馬爾賽向巴里
    21 0622 0523 三 8時15分到巴里
    觀凱旋門(L’Are de Triomphe)
    22 0627 0528 一 10時,發巴里
    午後1時,抵加禮海峽(Calais)
    3時20分,抵英國多維(Dover)港
    23 0630 0602 四 觀保羅寺(St.Paul’s Cathedral)
    次觀海多博克公園(Hyde Park )
    附記 參考《灌園先生日記(一)1927年》
    台北:中央研究院,2004再版

    回覆刪除
  20. 職碩二 Lîm Sùian
    不能貼表格,有些失落,
    請問哪裡可貼?

    回覆刪除
  21. 在職碩二林淑琴2009年5月18日 下午5:14

    1.教授將林獻堂先生的日記與遊記做比較研究,並以
    表格方式比較其寫作手法,這使得研究內容脈絡更
    為清晰,讀者更有收穫。
    2.讀(世界歷史記憶的再現),讓我想起去年的美洲之
    旅。到美東時參觀了越戰紀念區,在陽光燦爛的公
    園裡,長長的一面牆,上面密密麻麻地刻著一個個
    姓名,(那代表一條條戰爭時殉難者的人命),牆下
    偶爾斜倚著幾支鮮花,或穿著軍服笑容燦爛的年輕
    人相片。那種感覺與參觀忠烈祠的感覺截然不同。
    3.到紐約參觀自由女神像,覺得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壯
    觀。(雖然祂代表著慶賀美國的獨立)………竹南的
    大媽祖,八卦山上的大佛……
    林先生藉由與兒子的自助旅行,深度的觀察、
    了解、比較東西文化的差異,並記錄,再發表於報
    紙。這能讓大眾也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感,意義
    重大且特殊。

    回覆刪除
  22. 碩一  謝三進2009年5月19日 凌晨12:16

    跟現今的旅遊相比(尤其是國際旅遊)
    現代人幾乎都會攜帶攝錄影設備
    即便是早個二三十年前 留下的國外影像作品尚且不少
    雖然林獻堂進行環球旅行的時代 已經發明了攝影技術
    (從當時留下不少的照片影片可知)
    就霧峰林家的經濟能力而言 不可能買不起照相機或攝影機
    但林獻堂在經過國際旅行之後 為什麼沒有留下攝影照片呢?
    是因為不會操作照相機?
    還是礙於時人對攝影機會”攝魂”的迷信?
    這問題頗值得玩味

    另外
    倘若能蒐集當時林獻堂所遊歷之處的照片
    從影像上來還原時況
    那麼有沒有可能有新的發現?

    回覆刪除
  23. 台文碩一 曾玉芳2009年5月22日 凌晨1:41

    對於林獻堂在當時的環境背景之下,能夠跨出台灣,到已經著手於限代化(或近代化)發展的歐美國家旅遊,感到懾服。
    畢竟當時台灣環境要出國留學已堪稱不易,更遑論是到歐美國家"旅遊"呢。
    林獻堂在日治時期被譽為是抗日運動的領導者,甲午戰爭之後,與梁啟超的對話讓林獻堂更深信抗日運動之必須。或許也因為如此,到歐美見聞現代化(或近代化文明)以投效台灣抗日運動是林獻堂海外旅遊的動力、契機緣因之一吧。

    回覆刪除
  24. 台史所碩一林志峰2009年5月23日 下午6:44

    讀〈世界文化的觀摩之旅:林獻堂1927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心得
    林獻堂可以是在日治時期最有聲望之知識份子,林獻堂也以他的聲望及家世帶領臺灣民眾與日治殖民政府進行抵抗,之後卻失望於台灣社會運動的分裂,失望之餘帶領著二個兒子遠走歐洲為期一年多的旅行,由歐美返回後,即在《臺灣民報》以〈環球一週遊記〉為名的專欄,從1927年(昭和2)八月二十八日至1931年(昭和6)十月三日止,共刊載了152回,內容都是林獻堂於歐洲旅行的實錄,包括了異地風情、政治經濟、民生議題等見聞。慧淑老師比對了林獻堂日記與環球遊記的不同點,並尋求日治時期少數知曉旅遊的知識份子在文化史與文學上的影響。
    林獻堂可以說是臺灣人中第一位到歐洲旅遊,而且將在歐洲所見所聞書寫發表的文人,淑慧老師在此文中解讀林獻堂之環球遊記可以彌補他自己當時日記的不詳之處,老師認為林獻堂先以日記為記憶,再以主題擴大書寫成一篇篇遊記,〈法國見聞錄〉這篇遊記就是很具體的例子,換言之,林獻堂可以完成個人歐洲旅遊記錄就是以日記為底本,補充日記不足的記錄,另外,再去除少部份琑碎之小事,增加自己過程中的記憶,進而書寫刊載於《臺灣民報》達四年之久,也為他一生留下個人生命中的一段記憶。
    說到林獻堂的環記遊記令人聯想的就是19世紀的法國作家儒勒.凡隆(Jules Verne,1828-1905),在1873年出版的經典名作「環遊世界八十天」以作家豐富的想像力及學習所得的知識寫下的小說。再精準的小說距離真實還是有段落差。林獻堂之環球遊記與法國作家儒勒.凡隆(Jules Verne,1828-1905)的《環球遊記》相較之下,《環球遊記》即可突顯其敘事的真實性,而且幾乎沒有跳脫歷史定位,或許這就是淑慧老師在此文的第三章〈世界歷史記憶的再現〉所強調的文化意涵。
    林獻堂1927日記及環球遊記所呈現的文化意義,大體上不離對臺灣人的文化啟蒙論述,老師在日記與遊記的文化啟蒙這個主題上也探討了不少,林獻堂以日記記錄事務和關注公共議題為主,環球日記則以身歷其境的見聞敘事為主,兩者同時為文化落後的臺灣讀者打開一窗視野,同時提供臺灣人對歷史背景的反思。

    回覆刪除
  25. 台史碩一 黃靜潁2009年5月24日 晚上11:56

    林獻堂先生為台灣民族與社會運動之先驅,《環球遊記》不僅呈現當時世界各地之景象,同時亦可了解知識分子對於當代旅遊見聞之衝擊。藉由老師這篇文章,有助於關於日記與遊記之史料運用。

    回覆刪除
  26. 在職碩一黃震南2009年6月21日 凌晨3:00

    我覺得謝三進同學的論點非常有趣,跳出了光就日記及《環球遊記》文本打轉的思考。
    林家自然不可能買不起攝影器材,林家父子此行花了三、四萬圓,而當年小學教師月薪大概二十圓,也就是說這一年的環球旅行大約花了當時小學教師兩千個月的薪水,也就是一個小學教師就算不吃不喝不花錢,可能也要存幾輩子才能達到的金額。
    環球旅行這麼重大的事情(而且林獻堂極可能是第一個乘坐飛機的台灣人),費時一年這麼久,不留下大量照片是不可想像的。難道林氏是以傳統文人的思維行事,以詩文記載遊歷情景,比攝影更富意義?

    回覆刪除
  27. 在職碩二 林 淑琴2009年6月27日 晚上11:47

    現在先進的攝錄影工具,輕薄短小,亦於操作.攜帶較為輕巧方便.反觀林先生那時代,機器可能又大又笨重,又不易操作,在長途旅行中會是很大的累贅.

    回覆刪除
  28. 職碩二 Lîm Sùian
    一、敘事:
    當時用筆敘述較輕便(即便是毛筆而非原子筆),用攝影器材較笨重,甚且維修不易(維修人才及商號都鮮少)。
    二、再現:
    日本明治維新吸收歐洲文明,作者吸收日本明治維新後的文化,而後到歐洲進一步實地瞭解歐洲的文明。
    我們有幸以現在文化薈萃的背景,打開塵封已久的文本,品味當時新潮的思想,再現先哲的睿思。
    三、啟蒙:
    作者是否想「逃離」當時台灣在人事上「不成熟的狀態」而遊歐?然後用筆敘述再現歐洲「成熟的狀態」啟蒙時人?

    回覆刪除